新闻中心 分类>>

咖啡的东方开云app之旅:折射融合智慧和包容哲学

2025-04-15 18:20:48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最近,云南咖啡大火“出圈”。当地醇香的小粒咖啡在世界舞台飘香,跨越百年的文明对话也在氤氲香气中徐徐展开。从清末医家将其纳入“苦温化浊”的药用范畴,到当代年轻人创造“咖啡配枸杞”的混搭养生法,咖啡的东方之旅折射出中医药“和而不同”的融合智慧,也彰显着中华文明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”的包容哲学。

  咖啡一词源于希腊语,开云官网意为热情及力量,也是它主要功用的映照。植物考古学研究表明,咖啡属植物起源于非洲。中国与咖啡的正式相遇始于1842年《南京条约》签订后的五口通商时期。1884年咖啡在台湾首次种植成功,二十世纪初,一个法国传教士将第一批咖啡苗带到云南开始种植,咖啡全面踏上了中国的旅程。

  1887年,竹枝词《申江百咏》中记录了西方人在中国江南一带的生活,“几家番馆掩朱扉,煨鸽牛排不厌肥。一客一盆凭大嚼,饱来随意饮高馡”,这里的“高馡”便是指咖啡;嘉庆年间编纂的《广东通志》里曾经提到,“黑酒,番鬼饭后饮之,云此酒可消食也。”这里的“黑酒”也被普遍认定为咖啡。这一时期的中国人将咖啡作为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。喝咖啡在当时国人眼中是一种颇为新奇的生活方式。

咖啡的东方开云app之旅:折射融合智慧和包容哲学

  怀揣着这份好奇,国人对咖啡持续“探索”。《清宫琐记》有载,俄国公使馆的蒲郎桑夫人就曾请格格及女官去使馆用餐。事后慈禧知道众人在餐后喝过咖啡,便对咖啡产生了兴趣,命人从宫外带一些给她尝鲜。《清宫词》的词后小注中已经有了咖啡“西人恒于膳后服用,性芳温,健脾行气,分消食积”的描述。1907年,颐安主人在《沪江商业市景词》中写下诗句:“考非何物共呼名,市上相传豆制成。色类砂糖甜带苦,西人每食代茶烹”。可见,彼时人们已经观察到了这个舶来品的应用价值和药用效果。

  这种观察,也暗合着国人自古以来的认知传统。药家对此有更为科学的表述——咖啡豆的外形与肾脏类似,口味酸中带涩,烘焙后呈深褐色或黑色,带焦苦味,并有各种各样的芳香气,以花果香为主。中医认为味苦入心,色黑入肾。另外,烘焙会让食材之性偏温热,使其具备健脾消食之功,如中药中的焦白术、焦山楂、焦神曲等。具体而言,咖啡可温阳化气:咖啡性温,入肾,可振奋肾中阳气,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所主,因此咖啡可助生发一身阳气,改善畏寒、浮肿、四肢不温、神疲乏力、腰背冷痛等阳虚症状;咖啡入心,苦味补心,心气充沛,则神志清醒,思维敏捷,还可助心气和畅行血脉,也就是促进血液循环。

  “咖啡的芳香之气还可醒脾胃、除湿秽,其苦涩之气可以使燥湿而不耗气,温中而不化热,尤适合脾阳不足,寒湿困脾的人。”中药师郭亚春介绍。

  “从事物中探寻药用价值的过程,展示了国人的一大特质——善于剖析天地,予其性味归经和独特属性,进而看穿事物的本质再为我所用。”文化学者苟瑞雪表示,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了水、火、土、金石、草、谷等十六部共1892种药物,一草一木,一石一物,都蕴含着其独特属性,这让传统医学自带“世间万物皆可入药”的滤镜。哪怕是看似普通的矿物石膏,在中医手中却成为清热泻火的良药,发挥着清肺热胃火、除烦止渴、收敛生肌的功用。“国人不仅将目光投向了自然界的植物与动物,更将探索的触角延伸至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,咖啡只是其中之一。中国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,将平凡之物赋予不凡的意义。如同咖啡,在中医的智慧下,它不再仅仅是一种提神饮品,而是成为一味能够调和人体阴阳、强健体魄的良药。这种对万物本质的探索与利用,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哲学思考与智慧。”苟瑞雪说。

  中药中的“舶来品”还有很多。比如广为人知的胖大海,因产自越南得名“安南子”,因果实硕大被称为“大洞果”,又因通利咽喉的功效被赋予“通大海”的别称,干燥种子浸泡后体积可膨大8-10倍,形成半透明海绵状物,这一特性使其成为中医“以形补形”理论的典型代表。

  先人就是有善于吸纳外来事物并为己所用的“神技能”。这在华夏文明交融中已缔造无数转化典范。盛唐时期,中亚胡旋舞踏驼铃东来,在中原大放异彩,并为“健舞”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准备;明代万历年间,番茄越洋而来,最初被当作观赏植物,后来逐渐被食用,至清末已有典籍详述“蜜渍、糖腌、热炒”诸法,这颗“狼桃”成为国民菜肴番茄炒蛋的主料……这些案例进一步印证中华文明“和羹之美,在于合异”的智慧——既不固守“夷夏之防”的封闭,亦非全盘照搬的移植,而是以“万物皆备于我”的自信,将外来元素淬炼为文化基因,在兼容并蓄中铸就独特的东方美学体系。

  随着Z世代对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,中医药养生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在保温杯里泡枸杞、维生素搭配炸鸡……这些看似矛盾的养生方式,被年轻人戏谑为“朋克养生”,这是年轻人对健康的独特理解,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符合中医药食同源理念的现代化表达。

  咖啡能否赶上这波风潮?如今,中药咖啡已经逐渐走进大众视野,成为一种新颖且独特的养生方式。各种“配方”备受追捧,成为不少网红咖啡馆的招牌产品。像枸杞拿铁,枸杞具有滋补肝肾、益精明目的功效,恰好可以中和对身体的刺激;陈皮美式,陈皮能健脾、燥湿、化痰,与开胃消食的咖啡混合后更能凸显出健脾燥湿的作用;参燕玉颜膏里面含有人参、玫瑰、燕窝等药食同源的中药材,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,再加上咖啡的温苦可激发人体阳气,温通全身,从而达到舒心美颜的作用;桑葚归肾水,与咖啡“碰撞出”水火相济的效果,适合心肾不交的人群,比如白天容易困,晚上又睡不着、多梦的人群……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咖啡的种类与口感,更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。

  “眼下咖啡与中医养生的结合,从某种程度上讲,是在提供情绪价值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年轻人常常承受着不小的心理压力,渴望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来舒缓紧张情绪。咖啡与中医养生的结合,契合了这一心理需求。”苟瑞雪说。

  “也要特别注意适量饮用,对于脾虚便溏、入睡困难或妊娠期的妇女等人群,不建议喝咖啡,摄入过量也确实不利于身体健康,会影响睡眠,令人焦躁骨软,心跳加速,甚至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,这就要特别注意适度和个体对的耐受度。”郭亚春认为,“太过、不及皆为病”,喝咖啡也是一样,这是对药食界限的严格把握,更是中庸思想在养生文化中的一以贯之。

  在中药咖啡这个赛道上,要警惕噱头式营销。相关品牌在研发产品时须潜心研究、脚踏实地创新,不断探索正确的中医药文化脉络,让传统草本与现代咖啡的融合既保留文化基因又符合科学逻辑,真正实现“草本功效可溯源,咖啡风味不妥协”的良性发展。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