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 分类>>

为什么吃开云饱了还想吃甜点?

2025-03-01 14:30:18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• 研究发现,大脑中的一种神经元,既能释放促进饱腹感的神经递质,又能释放刺激食欲的物质。

  • 摄入甜食还会让人产生愉悦感,从而形成条件反射,哪怕已经吃饱,看见甜食还想吃。

  • 我们要更宽容地看待自己对甜食的嗜好,同时,也要警惕甜食摄入过多的危害,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。

  您有没有发现,明明已经很饱了,很多人还是想来块蛋糕、吃口冰淇淋。这种行为被爱吃的广东人解释为“糍有糍肚,饭有饭路”。对的,是糯米糍的“糍”,意思是甜点进入的,是另一个“胃”。

  有些人认为,这归根究底就是“馋”,是自制力差的表现。然而,最近《科学》(Science)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,这种行为其实受到了大脑神经元的操控[1]。而这种神经元,一直以来被称为“饱腹中枢”,它可以释放神经递质,告诉大脑吃饱了,别再吃了。

  您听着是不是很疑惑?没错,就是这种本应让我们停止进食的神经元,在我们已经吃饱之后,却又“叛变”为刺激我们继续吃甜食的“罪魁祸首”。

  这种神经元位于下丘脑,全名叫做“前阿片黑素细胞皮质激素神经元”,这个名字比较拗口,下面我们就用它的英文简称,称之为POMC神经元。

  在我们吃饱后,开云下载POMC神经元就会被激活,它会“发送”信号到下丘脑室旁核,并且释放出能够刺激饱腹感的激素,从而让我们放下碗筷。

  它换了个方向“发送”信号,转到丘脑室旁核(是的,跟“下丘脑室旁核”只有一字之差),随后释放出β-内啡肽,这种物质不但不会抑制食欲,还会促进食欲,告诉大脑“这里有糖,赶紧吃”。

  不但如此,β-内啡肽还会跟大脑的奖励中心伏隔核相互作用,让我们在吃糖时感受到愉悦和满足。并且将吃糖和愉悦感紧密联系在一起,就像“巴浦洛夫实验”那样形成条件反射,让我们难以抗拒甜食的诱惑。

  在实验中,尝试过糖味的小鼠,即便还没吃到糖,仅仅是感知到有糖,它的POMC神经元就会被激活并且开始释放β-内啡肽。

  可见,吃饱了还想吃甜点,真不是因为意志力薄弱,而是大脑被“叛徒”劫持,精密调控后的结果。

  我们对甜食的嗜好可能是来自进化,在很久很久以前,糖在自然界中非常罕见,但它可以快速提供能量,于是大脑就进化为任何时候只要碰到糖就想摄入。

  可是,在现代社会,摄入能量已经变得轻而易举,高糖饮食还成为很多疾病的“导火索”,包括龋齿、肥胖、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,我们反而要想办法来对抗甜食的诱惑。根据上文研究结果,我们可以尝试以下3种方法:

  1)打破看见甜食就想吃的条件反射,比如餐后立即刷牙或者做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。

  2)重塑饮食习惯,应该逐步减少甜食的摄入量,不要持续高频摄入高糖高脂食物。开云下载试试用天然甜味食物,比如水果来替代高糖精加工食品,开云下载既能满足口感又降低伤害。

  3)避开甜食诱惑,如果每次经过甜品店,您都忍不住要进去看看,面对超市琳琅满目的零食也忍不住冲动消费,建议您绕路避开这些区域,避免激活大脑中的POMC神经元。

  对甜食上瘾,不是短时间形成的,完全戒掉甜食,也没有必要。但是,为了让身体更加健康,为了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,我们要冲破大脑固有的反射路径,勇敢地对甜食说“不”!

搜索